十年老架构师总结:性能优化其实不难,记住这十条策略就够了

/ 架构设计 / 没有评论 / 1118浏览

我们聊了性能优化的六大原则。原则有了,但是在针对实际的性能问题的时候,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才可以提升性能呢?这就需要你了解具体的优化策略了。

现实中的性能问题和具体领域千差万别,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。但是为了帮助你理解,我总结了十大常用的优化策略。

1620

我将这十大策略分成五个类别,每个类别对应两个相关策略,帮助你掌握。这五个类别是:时空相互转换、并行 / 异步操作、预先 / 延后处理、缓存 / 批量合并、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。我们现在一个个来讲。

一、时空转换

第一个策略类别是“时空转换”。我们看科幻电影和小说的时候,经常会看到时空转换这个题材。性能优化里面有两个策略恰好组成了这个类别,包括“用时间换空间”和“用空间换 时间”这两个看似互相对立的策略。

1. 用时间换空间

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,出发点是内存和存储这样的“空间”资源,有时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,所以需要尽量减少占用的空间。比如,一个系统的最大性能瓶颈如果是内存使用量,那么减少内存的使用就是最重要的性能优化。

这个策略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几种:

这些节省内存空间的方法,一般都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。

除了内存,还有一种常见的场景是,降低数据的大小来方便网络传输和外部存储。压缩的方法和算法有很多种, 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 ZStandard(ZSTD)和 LZ4。这些算法之间有空间和时间的取舍。

衡量任何压缩算法,基本上看三个指标:压缩比例压缩速度以及使用内存

如果系统的瓶颈在网络传输速度或者存储空间大小上,那就尽量采取高压缩比的算法,这样用时间来换空间,就能够节省时间或者其他方面的成本。

2. 用空间换时间

“用空间换时间”就是对“用时间换空间”策略反其道而行之。有些场景下,时间和速度更加重要,但是空间尚有富余,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空间来换时间。

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,我们后面还会讲一条关于使用缓存的策略。虽然缓存的策略理论上也是一种“空间换时间”的方式,但我们在这里把它分开来讲,这是因为缓存策略的“空间”定义与一般的“空间换时间”不同。一般来讲,“缓存”使用的空间,和原来的空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,添加的缓存往往比原来的空间高出一个档次。而我们这里“空间换时间”的策略,里面的“空间”是和原来的空间相似的空间。

互联网的服务往往规模很大,比如全国的服务甚至是全球的服务。用户分布在各地,它们对访问时间的要求很高,这就要求被访问的数据和服务,要尽量放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。“空间换时间”就是对数据和服务进行多份拷贝,尽可能地完美覆盖大多数的用户。我们前面讲过的 CDN 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就可以归类于此。

其实我们部署的任何大规模系统,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,比如在集群和服务器间进行负载均衡,就是同时用很多个服务器(空间)来换取延迟的减少(时间)。

二、预先和延后处理

优化策略的第二大类是“预先和延后处理”,这一类别也有两个互相对立的策略。一个是预先或者提前处理,另外一个是延后或者惰性处理。

3. 预先 / 提前处理

预先 / 提前处理策略同样也表现在很多领域,比如网站页面资源的提前加载。Web 标准规定了至少两种提前加载的方式:preload 和 prefetch,分别用不同的优先级来加载资源,可以显著地提升页面下载性能。

很多文件系统有预读的功能,就是提前从磁盘读取额外的数据,为下次上层应用程序读数据做准备。这个功能对顺序读取非常有效,可以明显地减少磁盘请求的数量,从而提升读数据的性能。

CPU 和内存也有相应的预取操作,就是将内存中的指令和数据,提前存放到缓存中,从而加快处理器执行速度。缓存预取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件实现,也就是分为硬件预取软件预取两类。

硬件预取是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来实现的。该硬件会一直监控正在执行程序中请求的指令或数据,并且根据既定规则,识别下一个程序需要的数据或指令并预取。

软件预取是在程序编译的过程中,主动插入预取指令(prefetech),这个预取指令可以是编译器自己加的,也可以是我们加的代码。这样在执行过程中,在指定位置就会进行预取的操作。

4. 延后 / 惰性处理

延后 / 惰性处理策略和前面说的预先 / 提前处理正好相反。就是尽量将操作(比如计算),推迟到必需执行的时刻,这样很可能避免多余的操作,甚至根本不用操作。

运用这一策略最有名的例子,就是 COW(Copy On Write,写时复制)。假设多个线程都想操作一份数据,一般情况下,每个线程可以自己拷贝一份,放到自己的空间里面。但是拷贝的操作很费时间。系统如果采用惰性处理,就会将拷贝的操作推迟。如果多个线程对这份数据只有读的请求,那么同一个数据资源是可以共享的,因为“读”的操作不会改变这份数据。当某个线程需要修改这一数据时(写操作),系统就将资源拷贝一份给该线程使用,允许改写,这样就不会影响别的线程。

COW 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场景有两个。一个是 Unix 系统 fork 调用产生的子进程共享父进程的地址空间,只有到某个子进程需要进行写操作才会拷贝一份。另一个是高级语言的类和

容器,比如 Java 中的 CopyOnWrite 容器,用于多线程并发情况下的高效访问。C++ 里面经常使用的 STL 标准模板库中的很多类,比如 string 类,也是具有写时才拷贝技术的类。

三、并行 / 异步操作

优化策略的第三大类是“并行 / 异步操作”。并行和异步两种操作虽然看起来很不一样,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,就是都把一条流水线和处理过程分成了几条,不管是物理上分还是逻辑上分。

5. 并行操作

并行操作是一种物理上把一条流水线分成好几条的策略。直观上说,一个人干不完的活,那就多找几个人来干。并行操作既增加了系统的吞吐量,又减少了用户的平均等待时间。比如现代的 CPU 都有很多核,每个核上都可以独立地运行线程,这就是并行操作。

并行操作需要我们的程序有扩展性,不能扩展的程序,就无法进行并行处理。这里的并行概念有不同的粒度,比如是在服务器的粒度(所谓的横向扩展),还是在多线程的粒度,甚至是在指令级别的粒度。

绝大多数互联网服务器,要么使用多进程,要么使用多线程来处理用户的请求,以充分利用多核 CPU。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有 IO 阻塞的地方,也是非常适合使用多线程并行操作的,因为这种情况 CPU 基本上是空闲状态,多线程可以让 CPU 多干点活。

6. 异步操作

异步操作这一策略和并行操作不同,这是一种逻辑上把一条流水线分成几条的策略。

我们首先在编程的领域澄清一下概念:同步和异步。同步和异步的区别在于一个函数调用之后,是否直接返回结果。如果函数挂起,直到获得结果才返回,这是同步;如果函数马上返回,等数据到达再通知函数,那么这就是异步。

我们知道 Unix 下的文件操作,是有 block 和 non-block 的方式的,有些系统调用也是block 式的,如:Socket 下的 select 等。如果我们的程序一直是同步操作,那么就会非常影响性能。采用异步操作的话,虽然稍微增加一点程序的复杂度,但会让性能的吞吐率有很大提升。

现代的语言往往对异步操作有比较好的支持,使得异步编程变得更加简单,可读性也更好。

四、缓存 / 批量合并

“缓存 / 批量合并”是优化策略中的第四大类。缓存和批量合并这两个策略,有些场景下会同时起作用,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。

7. 缓存数据

缓存的本质是加速访问。这是一个用得非常普遍的策略,几乎体现在计算机系统里面每一个模块和领域,CPU、内存、文件系统、存储系统、内容分布、数据库等等,都会遵循这样的策略。

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 CPU 的各级缓存了。在文件系统、存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里面,也有快速缓存来存储经常访问的数据,目的是尽量提高缓存命中率,从而避免访问比较慢的存储介质。

对于一个基于 Web 的应用服务,前端会有浏览器缓存,有 CDN 存放在边缘服务器上,有反向代理提供的静态内容缓存;后端则还会有服务器本地缓存。

程序设计中,对于可能重复创建和销毁,且创建销毁代价很大的对象(比如套接字和线程),也可以缓存,对应的缓存形式,就是连接池和线程池等。

对于消耗较大的计算,也可以将计算结果缓存起来,下次可以直接读取结果。比如对递归代码的一个有效优化手段,就是缓存中间结果。

8. 批量合并处理

在有 IO(比如网络 IO 和磁盘 IO)的时候,合并操作和批量操作往往能提升吞吐量,提高性能。

我们最常见的是批量 IO 读写。就是在有多次 IO 的时候,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次读写数据。这样可以减少读写时间和协议负担。比如,GFS 写文件的时候,尽量批量写,以减少IO 开销。

对数据库的读写操作,也可以尽量合并。比如,对键值数据库的查询,最好一次查询多个键,而不要分成多次。

涉及到网络请求的时候,网络传输的时间可能远大于请求的处理时间,因此合并网络请求也很有必要。上层协议呢,端到端对话次数尽量不要太频繁(Chatty),否则的话,总的应用层吞吐量不会很高。

五、更先进算法和数据结构

优化策略中的最后一个大类就是“更先进算法和数据结构”。这两个策略是紧密配合的,比如先进的算法有时候会需要先进的数据结构;而且它们往往和程序的设计代码直接相关,所以放在一起。

9. 先进的算法

同一个问题,肯定会有不同的算法实现,进而就会有不同的性能。比如各种排序算法,就是各有千秋。有的实现可能是时间换空间,有的实现可能是空间换时间,那么就需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权衡。

对每一种具体的场景(包括输入集合大小、时间空间的要求、数据的大小分布等),总会有一种算法是最适合的。我们需要考虑实际情况,来选择这一最优的算法。

10. 高效的数据结构

和算法的情况类似,不同的数据结构的特性,也是千差万别。

没有一个数据结构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好的,比如你可能经常用到的 Java 里面列表的各种实现,包括各种口味的 List、Vector、LinkedList,它们孰优孰劣,取决于很多个指标:添加元素、删除元素、查询元素、遍历耗时等等。我们同样要权衡取舍,找出实际场合下最适合的高效的数据结构。

六、总结

各种性能问题的解决,需要采用一些策略;而且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场景中,会采用有时相同有时迥异的策略,恰如韩愈所说的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”。但花草树木争奇斗艳,说到底是因为“知春不久归”。

preload

同样的道理,这些性能优化策略,有时候很容易想到,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直观。所以,我们需要系统地有层次地思考,而这一讲就是帮助你建立这样的思路

通过总结十大策略,希望你可以多从不同角度,思考同一个问题;有时候一个问题看似无解,但多方位思考,可能会突然发现非常好的解决方案。